• 加载中...
  • 加入收藏
手机版 扫一扫
江苏高校

新华报业全媒体直播两会高等教育,走好供给侧改革之路

时间:2016年03月27日 信息来源:苏州大学 点击: 加入收藏 】【 字体:

 

特邀嘉宾:

新华报业全媒体直播两会高等教育,走好供给侧改革之路

熊思东,全国政协委员、苏州大学校长

新华报业全媒体直播两会高等教育,走好供给侧改革之路

袁寿其,全国人大代表、江苏大学校长

主持人

王拓,交汇点新闻客户端记者

今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,正值各地高考方案改革的政策纷纷落地之时,不少与高等教育、人才培养相关的话题被代表、委员们所关注,引发公众广泛讨论。

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,也明确提出了“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工程”,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更加惹人关注。大学面对首要的问题就是:能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?供应的人才数量是否足够多?是否具备足够高的质量?”事实上,从供给侧的角度分析,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,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。“供给侧改革”的思路为“十三五”阶段我国高层次人才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。

新华报业全媒体直播两会高等教育,走好供给侧改革之路

高考新方案,选拔机制有何新变化?

主持人:高考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人才选拔机制的调整,那么在新的高考方案下,对人才选拔带来了哪些巨大的不同?今天换一个形式,让两位校长先在题板上写一个关键词,然后根据关键词来阐述自己的观点。

袁寿其:我写的是“公平、公正、突出个性”。新的方案主要有两个变化,一是考试的内容,二是录取的机制。从内容来看,新方案实行“三加三”模式,选考的科目由现行的六选二,调整为六选三,并且记入高考的总分,一步扩大了考生和高校双向选择的权利,这非常有利于鼓励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,也有利于提升人才选拔的全面性和科学性。从录取机制来看,新方案取消了原有的一些加分项目,有的省份还开始逐步实行录取批次的合并,这将有利于保证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和考生的录取几率,也有利于满足考生在院校和专业选择上的个性化需求,这对考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。新的高考方案,对高校来说也提出了新的要求,一是要求高校要能够明确各个专业选拔的要求。二是各个高校一定要大力加强品牌突出专业的建设,切实能够增强专业对优秀考生的吸引力。

熊思东:我的关键词比较简单,两个字“全面”。过去我们的高考定科目、定方向,在高中时期就把学生分成文科和理科,使得学生知识面比较窄,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产生一些影响。其次,“全面”是综合考核学生各方面的能力,包括固定高考的成绩,也有经过综合测试,综合评价一部分的成绩,这使得高校能够有机会全面地去衡量、评价、考核一个学生。第三个“全面”,由于高中生知识面比较广,修的学科也比较多,这也迫使高校在录取这些学生以后,要给予学生更全面的知识,更全面的课程学习,使学生在学科的各个方面,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。  

 

大学教育,培养什么样的人才?

主持人:高考新方案备受关注,其实人才在成长的阶段中,可能培养的着力点是不同的,那么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培养哪一个方面?

熊思东:我写的是“能力”。不同的学习阶段,对学生的要求是不一样的,在大学里面体现学习所能获得的主要是能力。能力包含两个方面,一个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,一个是能引领社会发展的能力。

袁寿其:我写的是“君子不器,经世致用”。我很赞同熊校长的观点,大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能力,我希望培养的学生的能力能够达到“君子不弃,经世致用”的境界。大学人才培养最重要的两个方面,一是创造能力的培养,二是健全人格的塑造。在创新能力培养上,要将创新创业教学纳入到本科的人才培养计划,融入到第一课堂,贯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,能够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全覆盖。大学不是“职业培训所”,而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,是开发人的潜力、提升人的理性、帮助人实现人生价值的殿堂。一个人只有融会中外,贯通古今,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兼具,才能培养起大的视野、大的品格和大的气度,将来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,打破陈规和盲从,在所从事的领域取得出类拔萃的成就。这要求高校要加强“通才”培养,不要把学生培养成定型的“器具”,而是要让他们具有各方面的才能,成为博闻强识、旁征博引、不拘于时、不滞于物、修齐治平的“通才”。

熊思东:我特别赞同袁校长,一年一度的高考很快就要开始,高考完了就有一批学生要进入大学,在同学们进入大学之前,要好好想一想,我到大学来做什么?我读大学的目标是什么?我刚才讲的能力,其实要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之前还要做两件事情,第一要好好认识自己,第二要好好认识这个社会。怎么来认识自己?既要认识过去的自己,也要认识现在的自己。不仅仅是要学习基础知识,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,还要在人格,在基本素养方面,进行很好的提升。我们是要培养一个“完人”,既有很扎实的基础知识,又有很好的专业能力,更要有完美的人格魅力。这样一个人讲得高一点叫“完人”,也可以讲低一点,他就是一个模范公民。培养一个好的公民,这可能是大学教育里面所应该提供的。

 

高教强省,江苏优势在何处?

主持人:刚才熊校长讲了,学生首先要认识自己,但也可以先认识一下两位校长所在的学校。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示范区,江苏的高等教育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,两位校长觉得我们的优势在哪里?

袁寿其:我写的是“百舸争流,百花齐放”。江苏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示范区,特别是“十二五”期间,江苏实施了优势学科建设工程、 品牌专业建设工程、协同创新计划和特聘教授计划等,有力提升了江苏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。目前,全省高校优势学科、领军人才和创新平台等内涵指标均居全国前两位,都超过全国总数的10%,处全国领先地位。江苏大学作为江苏省8所“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”之一,在国家、省有关精神的指引下,积极推进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、人才培养机制、人事制度、科研体制机制、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改革,学校各项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,综合实力显著增强。比方说,工程学、材料科学、临床医学、化学、农业科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%,并列全国第34位;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数连续4年列全国高校50位左右;2015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列全国高校第6位;2015中国创新创业指数百强高校学校列第27位,等等。这些数据说明学校在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优势。整合学科、科技优势资源,支撑反哺人才培养,这在我们江苏大学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。

熊思东:我写的是“创新”。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,大学最好是一个百年老店,但是百年老店意味着在事业持续过程中要不断地创新,才会不断地发展。江苏从教育大省到教育强省的发展过程中靠的是什么?“创新”是非常重要的。苏州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学校,建于1900年,在每个发展阶段,苏州大学都曾经创造过历史的辉煌。特别这几年,在省委、省政府的领导下,苏州大学秉承创新的精神,在人才强校、文化强校、大力推进国际化的过程中,紧紧抓住以学生为根本,紧紧抓住提升内涵、提高质量这样一个根本任务和目标,出台了一系列创新的措施。这几年,苏州大学不论是在人才培养,在科学研究,在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,以及在创新文化和继承文化方面,都有一些很好的发展,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。这些经验都给我一个很明确的概念,就是我们要不断地创新,要不断地适应社会的发展,在某些方面我们还要以创新的精神来引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。

 

“十三五”阶段,校长们最期待啥?

主持人“十三五”阶段江苏的高等教育发展也将重新起航,高等教育改革将持续推进,两位校长在什么方面最有期待?

熊思东:我写的是“队伍”。今年又是“十三五”的开局之年,大家对今年以及“十三五”整个五年的发展,都抱有极大的期望。大学的核心是学科建设,做好学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的队伍,所以在“十三五”我最大期望能够在队伍建设方面有更大的提升。“队伍”不仅仅包含了师资队伍,也包含了支撑队伍和管理队伍。如果有了这三支队伍,就会带好另外一支重要的队伍——我们的学生队伍。

袁寿其:我写的是“一流行列,一流人才”。“十三五”我们非常期待高校可以大有作为。李克强总理在《政府工作报告》当中已经明确提出来了,我们国家在“十三五”期间要实施建设“双一流”的工程,这对地方高校是一个很大的利好,这表明国家在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将开始进入常态支持,动态调整的新阶段。作为地方高校,我们和苏州大学面对的发展机遇是非常好的。我的期待就是要集聚全校师生的智慧和力量,在国家新一轮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战略布局中,抢抓机遇,深化改革,跻身“双一流”行列,努力在服务国家战略、融入国家战略中实现学校事业新发展,为建设江苏教育强省作出新的贡献。

 

主持人:我们都知道教育关乎国计民生,两会当中的教育话题其实往往也是老百姓最关注的话题,我们也希望看到,两所学校在两位校长的带领下,能够在“十三五”期间获得更大的发展。

新华报业全媒体直播两会高等教育,走好供给侧改革之路

扫码关注苏州大学官方微信,查阅更多资讯

上一篇:我校在2015年度江苏省青年志愿者行动评选表彰中获佳绩
下一篇:我校召开“十三五”规划编制起草工作小组会议
(作者:佚名 编辑:苏州大学)
相关新闻

我有话说

新文章

门文章